东航技术西北分公司首次完成Collins构型A320铱星改装工作
美食 2025-04-05 12:38:55 510 0
她前往猶太教法庭,告知法官她的狀況並請求離婚,但是在丈夫失蹤的情況下,想要離婚的拉雅在猶太教法庭法官的眼中,成了一位「agunah」,無法離婚,更無法再婚生子,還得獨自扶養兩個女兒。
下面的方法五歲以上的孩子皆可適用。由於大腦發展會持續整個兒童青少年期,身為父母,有以下幾點可幫助自己與孩子,去因應孩子身體化症狀的影響。
想像你是烏龜,把頭整個縮進自己的外殼,兩個肩膀聳起來,頭縮進去外殼了,維持這姿勢並感覺這種張力,再深呼吸放鬆肩膀。通常這些症狀不會持續存在,也沒嚴重到影響生活,學習,人際等功能,因此多不會經常尋求醫療協助。以下整理幾種父母在家中可與學齡期以上的孩子一同進行的放鬆運動,通常建議這類活動最好能每日找時間練習,嘗試兩周後再觀察實作的效果。) 不批評:以負面語句回應。也可以放一本書在肚子觀察書上升下降。
重複一次並感受放鬆時肩膀放鬆的感覺。整個放鬆練習做完最好至少10分鐘,若太快完成則引導孩子把節奏放緩,可以在旁用口語引導,也可跟著一起做。蔡總統第二任期領導的執政黨政治人物,則在與民粹領袖韓導鬥爭的過程裡,雖然沒有把自己都變成韓導,但卻在外部強大威脅激發的認同政治下,催生了真正的「台式民粹」。
反而是蔡總統在連任選舉後將屆一年的當下,還能維持滿意度高於不滿意度超過15%,根本就是奇蹟。何謂民粹政治 著有《民粹大爆炸》(The Populist Explosion)一書的John B. Judis就認為,民粹政治的核心概念有二:第一,民粹的重點是,政治場域裡的權力菁英使用一般民眾使用的「庶民語言」,召喚一般民眾來對抗其它的政治菁英。考量執政黨面對「萊豬危機」,目前正身陷「一例一休」、「婚姻平權」與「衛生紙之亂」後的最大逆風來看,蘇院長在中華民國憲法「超級總統制」設計下,相較總統的「有權無責」,做個「有責無權」的內閣總理,到了連任一年後才面臨死亡交叉,其實顯得稀鬆平常。民粹運動中通常有個相似的行為,就是用「人民(民粹派) vs.菁英(建制派)」區分衝突的角色,來創造「敵友區隔」。
去國懷鄉,希望能通過世界尋找回家的路) 根據《美麗島電子報》的民調顯示,上個月仍有55.6%信任度的蔡英文總統,本月份信任度減少了5.3個百分點,來到50.3%。所以人民的敵人,可以是菁英建制派、可以是貪官汙吏,也可以是自由主義全球化的金融資本家,更可以是資本流動推動下的跨國移民勞動者。
但到第二任開始,就是一路下滑直至跛腳。事實上,台式民粹始於韓國瑜前市長但卻是開花於蔡英文總統。左翼可以是民粹、右翼也可以是民粹。雖然這樣的「庶民起義」,造就了韓導2018年到2020年的「驚奇之旅」。
對蔡總統的不信任度,則比上月增加5.6個百分點,從39%來到44.6%,民眾對蔡總統的信任度達到今年以來最低點,而不信任度則到了第二任期以來的最高點。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最新一期的《經濟學人》雜誌就認為,民粹是全球性的現象,但各個地方因為不同的敵友區隔模式,因此有不同的認同政治。但終歸下來,從這次一連串的事件來看,我們還是看到了「台式民粹」的極限。透過把其他的政治菁英塑造成追逐私利、反民主,乃至國家的敵人,將自己定位為人民的英雄或群眾的代言人。
從「九二共識等於一國兩制」、「香港國安法」,到「美中科技戰、貿易戰」構成的「新冷戰」,這些東亞地緣政治因素以「亡國感」的形式,透過外部威脅召喚出了民族主義的認同政治能量,讓台灣人在今年初的總統選舉中,對外部威脅的恐懼超越了經濟發展的焦慮。但相較於自由主義全球金融資本,造成美國和英國中產階級與工農的失落,因此開啟認同政治與利用認同政治的民粹領袖。
而不同的認同又造就了不同的民粹模式。蔡總統本人的調性雖無本錢被塑造成一個如韓導般使用「庶民語言」的民粹領袖,但民粹政治的know how卻從韓導的成功開始,影響了民進黨的整體執政風格。
正因為國內每一次的總統選舉都是一次統獨公投,所以民粹政治就更容易透過認同來調動情緒與召喚支持。台式民粹的特色:官員名嘴化、哏圖迷因化、風向側翼化 也就是說,外部威脅激發出的亡國感,造就了馬前總統執政與韓導崛起威權復辟下,國內本土意識與認同政治的再次凝聚。文:Yuming(壞年冬裡最不具價值的蟑螂般七年級社會科學學徒。富國的工人階級相信,政客普遍都不關心人民死活,而移民搶走本地工人的工作,就讓民粹領袖的排外言論有了市場。蔡總統目前施政滿意度反而還是遠高於不滿意度(56.7%:40.6%)。而這種身分認同導向的民粹政治,按照道理講,應該是與「舊民進黨」街頭草根形象較為接近,與蔡總統主導的「新民進黨」菁英官僚形象有高度落差。
台灣的認同政治卻是根深於特殊國家地位的情境之上。但扣除掉「違背競選承諾」與「言行能力」等「個人因素」的影響,在全國性的選舉上,這些「庶民」的支持,顯然無法抵擋地緣政治衝突事件造成的結構性影響
然而,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的爆發原則上宣告這樣的構想破滅,而中國的全球戰略布局及對北約成員國日益增加的影響力,使得全球安全環境重返「系統性對立」(systemic rivalry),2010年代初期的善意基礎已完全改變。11月25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簡稱NATO)公布一份名為《北約2030:團結面對新時代》(NATO 2030: United for a New Era)的改革報告。
北約與亞洲的合作並非一開始就著眼於東亞,而是在1990年代中期以「和平夥伴關係」(Partnership for Peace)的名義與位於中亞地區的前蘇聯加盟國進行合作。而日本與韓國則較具焦於後勤與維持和平等層面的協助,例如日本對於阿富汗「法律與秩序信託基金」(Law and Order Trust Fund)大力援助,希望強化阿富汗的執法系統,韓國則提供美軍在醫療與工程方面的支援。
俄羅斯與中國在北約未來十年的地緣政治議程上,仍是主要的安全挑戰來源,中國的崛起也讓北約更加確信國際政治正在重返1989年以前的全球安全環境。由於阿富汗與歐洲主要國家的距離相當遙遠,中亞國家在這將近二十年的任務裡,對北約聯軍在補給、駐紮、甚至軍隊過境等層面,給予了一定程度的協助。例如,澳洲與紐西蘭曾各派遣約1000人與200人的部隊進駐阿富汗,其中包含與聯合國「國際安全援助部隊」(International Security Assistance Force,簡稱ISAF)同行的澳洲特種部隊。在2019年11月舉行於倫敦的「北約領袖會議」中,與會的領袖認為中國對於北約來說是機會也是挑戰。
意識形態的對立:俄羅斯仍是主要軍事威脅、崛起中的挑戰者中國正在逼近歐洲 從北約的視角而言,全球安全環境從2010年至2030年正面臨重大改變。從1990至2000年代以來,北約為了調整自己於後冷戰時期的角色,逐漸與歐洲以外的地區展開合作。
《北約2030》特別以兩項獨立的建議,描繪未來十年北約與印太國家之間的夥伴關係建立,建議北約應深化與澳洲、日本、紐西蘭、韓國等理念相近的印太夥伴的會商與合作。而過去未曾出現在北約官方文件中的中國,則是由於其日漸強大的實力與全球軍事觸及能力,引起北約成員國的戒心。
面對2010年代後快速變化的國際環境,北約確實有必要對來自外部的壓力來源,向30個成員國進行意向說明與建議,以謀求同盟行事的一致性。2019年12月,北約成員國領袖要求秘書長、前挪威總理史托騰伯格(Jens Stoltenberg)進行「前瞻檢討程序」(Forward-Looking Reflection Process),以評估與強化未來十年北約的政治角色,而此份報告便是由史托騰伯格指派獨立的檢討小組(Reflection Group)寫成。
在2001年的911事件發生後,北約與聯合國又將焦點轉移到阿富汗身上。中國與多數成員國有著密切的經貿合作,但隨著中國在大西洋、地中海和北冰洋的軍事著墨越來越深(並與俄羅斯發展出緊密的軍事合作),太空作戰能力也越發加強,甚至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出現許多針對北約成員國的「刻意資訊造假」事件等,種種的舉措使得北約不應將中國單純視為一個全然經濟性質的貿易夥伴,更不是一個僅將自己限縮在亞洲地區的安全行為者。在這樣的環境下,《北約2030》的重點已非單純探究北約與特定國家之間的互動,而是上升到自由世界與威權價值的衝突,北約也希望能像過去一樣在兩大陣營的對立中扮演核心角色。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東亞國家開始以「全球夥伴」的名義被納入北約對阿行動的合作範疇中。
然而,對於這個全球最長壽的龐大軍事同盟而言,其最大的挑戰或許從來都不是來自外部。在2010年所公布的《北約戰略構想》(NATO Strategic Concept)中,北約希望能與俄羅斯打造戰略夥伴關係,且對中國的角色隻字未提。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深化與域外夥伴的合作:北約將對印太地區投以更多心力 承接上一部分的討論,中國的因素迫使北約在這份報告中反思其全球的戰略布局,其中一項就是與印太地區的互動。若仔細玩味《北約2030》中對俄羅斯與中國描述的差異,俄羅斯基於地緣上的鄰近性被北約視為主要的軍事威脅來源毫無疑問,報告也確認北約將持續以嚇阻與對話並行的「雙軌政策」作為對俄政策主軸,希望成員國藉由團結的制裁措施來遏制俄羅斯在軍事上的冒進行為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深化與域外夥伴的合作:北約將對印太地區投以更多心力 承接上一部分的討論,中國的因素迫使北約在這份報告中反思其全球的戰略布局,其中一項就是與印太地區的互動。若仔細玩味《北約2030》中對俄羅斯與中國描述的差異,俄羅斯基於地緣上的鄰近性被北約視為主要的軍事威脅來源毫無疑問,報告也確認北約將持續以嚇阻與對話並行的「雙軌政策」作為對俄政策主軸,希望成員國藉由團結的制裁措施來遏制俄羅斯在軍事上的冒進行為。